MBA关注:读MBA一定对职业发展有帮助吗?
2016-07-13 18:06 | 太奇MBA网
管理类硕士官方备考群,考生互动,择校评估,真题讨论 点击加入备考群>>不管动机如何,当你被迫坐在课堂里,被迫回答问题,脑子不得不动起来,这本身就是一种锻炼。有一句老话叫:刀子越磨越快,脑子越动越快。大多数在企业工作一定年限的人,多少会遭遇职业倦怠期?工作上的内容已经没有新鲜感,日常工作越来越routine,琐碎成了基调。
我们会不知不觉停下思考的脚步,按照惯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去。像MBA这样烧脑的课,如果想只当讲座听听就过,只能说太傻太天真。
一,学习到的知识,50%来自于老师,50%来自于同学间的分享。所以说,选MBA项目,除了看学校项目排名,同学的质量是很大的考量因素:来自哪些行业企业?工作多少年?管理多少年?做到什么职位?学历构成如何?有时候大脑放空的时候,是靠同学间的分享把我拉回来的。不得不说,相比理论学习,同学的经验更加落地,也更有实际意义。
第二,所谓“教学相长”,做过培训工作或者带过新人的会理解,你越教别人,自己掌握得越好。这也是为什么MBA的教授们普遍鼓励课堂互动,我们自己经过思考提出的问题,对教授们来说,一方面是挑战,同时也是重新审视自己思路和知识量的机会。如果是带着现实问题来上课的,就更棒了,大家共同头脑风暴提供解题思路,那种爽感真不是一言两语可以描述。试想一下,你就是花钱,也很难请来那么多各行各业的精英给你做顾问吧?
1商业知识
这是必然的,课程体系里的各种相关知识是Must,比如会计、财务、营销、宏微观经济学、领导力、战略,等等。然鹅,大家懂的,其中随便一科,都可以开四年本科课程。短期高密集的课,只能让人有个大概的框架性概念,知道三张表,知道财务总监的目标是什么,知道商业模式如何思考和呈现,blabla。知识体系的积累绝对需要时间(参考10000小时理论),如果期望在课堂上掌握得很深很透,我只能说,要么你做巨大的功课,要么就请及早调整预期,以免失望。
2沟通和平衡
一般来说,MBA课程不是你说我听或者发卷子考试而已,很多时候教授会扔一个课题出来,你们去做个商业计划/写个分析报告/运营一个公众号~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精力,如何在自己投入不够的时候让其他同学代为分担,如何有效贡献自己的想法,这些都是自己的功课。我特别把“平衡”这个词拿出来讲,因为过去的两年对于这个词感触太深了。
读MBA就像是给自己已经形成固定节奏的生活投入一颗小炸弹,轰的一声,既往的节奏被打破了。在这个跷跷板上,一边挪动,一边调整,尽量让自己再平衡起来。对于大多数资深的同学来说,陪伴家庭的时间必然减少,工作上也不得不请假,平白无故多了很多负疚感;学业本身又是挑战的,甚至令人焦虑的。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?如果你没有想过这一点,那么建议及早思考并且行动。
3学习如何学习
这一点是某个同学们普遍服气的霸道总裁式教授的观点:重要的不是学习的Knowledge,而是一个Mindset,知识飞速更新,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学习。相信大多数看这篇文章的盆友和我一样成长在具有xx特色的教育体制下,我们总是在练习、刷题,却很少总结学习方法,更少思考学习是为了什么。有一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,因为要为表弟补课,老公自学了美国顶级大学的高数课程,学完很有感触地告诉我:你知道他们高数课第一节课讲什么的吗?
我说:线性代数?他:不是,是高数在哲学中的意义和现实中的各种应用,讲了整整一节课。了解“为什么学”是学习的第一步,我们却忽略了。接下来是如何学。各个学科有各个学科的学法,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地内观自己是如何掌握知识的,发展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策略。在MBA课堂上,我们“被迫”面临自己没有接触过的领域,在教授和同学的带领陪伴下,从“小白”成长为“小灰”甚至“小黑”,这种机会,真的是很难得。
当然,不同的MBA项目风格和内涵不同,就像人也有独特的性格。鉴于学费一般而言比较高,选择的时候要审慎和理性,多听听在读的前辈的意见。而一旦决定读了,就尽量让自己怀着空杯心态去全情投入。就像打羽毛球一样,你可以象征性挥挥拍,也可以用拼搏的姿态调动身体,“出来混总要还的”,越投入才能越轻松越享受,也越有收获。
相关链接: